PMC改善心得:交期从80天缩短到35天,只用了6个月!我是如何做到的?

2024-03-06 18:31
37
2018年6月-12月,我辅导了广东某铜质锁具制造企业,当时客户给我提的主要要求是“缩短交期、提升产能”。

该企业当时面临的问题是“订单充足,但是交货不及时”,2017年,由于交期不准,被客户罚款50万元,且减少该企业2018年的订单1亿元。老板非常着急,找到我们,协助解决交期问题。

经过初步调研发现,影响该企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:
1. PMC(生产计划与物控人员)人数多达13人,仍然无法满足交期。因为交不了货,PMC部门负责人解释,人手不足,工作忙不过来。老板为了满足交期,批准该部门增配人员至13人,并且从其它大公司招聘了PMC经理,管理该部门。
2. 订单交期长达60天-80天,且多数为80天。按照整货柜出货核算,接到订单,到整柜出货,需要60天-80天的交期。
3.   生产处于不均衡状况,具体表现为:
1) 总装车间每月15前,因为零部件还在其它车间加工,物料不齐套等原因,导致总装车间基本无活可干。20日之后,需要从全厂其它车间要抽调人员,协助总装车间赶货。
2) 其它车间,也面临“忙闲不均”的现象,一段时间没事做,一段时间忙不过来。
4. PMC编制物料计划速度慢。因为数据不可靠,需要PMC物控员去仓库核对物料的规格、数量,耽误大量的时间。生产计划与物料需求计划编制完成,需要7天才能完成。大大延长了交期。
5. PMC主计划,没有经过测算,各个车间加工进度和完工时间,是根据经验估算的,实际与计划,往往差别很大
6. PMC没有提供成套的分层次的计划体系。车间生产计划,是车间主管根据上游物料、模具情况、人员情况等自行制定每日车间生产计划。导致整个公司,由于零部件的齐套性差,各个车间都有大量半成品积压,成品总装入库非常少。导致各个车间都产生窝工现象,整体效率低,估计产能浪费50%以上。
7.   车间到处都是在制品、流动差
8. 仓库原材料、半成品的数量也是非常多,仓库周转率也是非常低
9. 仓库成品积压严重。仓库主管曾经指着1个货架的铜质锁具,对我说:“汤老师,这个货架的产品,光原材料的价值达到400万元。从我进厂就一直放在这里的,我已经进厂8年了。这款产品基本卖不动了,老板一直舍不得处理掉。”我粗略估算了一下:400*7%*8=224万,光利息,就有224万了,还没有算仓库保管费用。
经过现场诊断,我得出结论,这个公司的交期长、效率低的根源,还是在PMC部门,但不是PMC的人手不足,该部门已经配置了13人,还是没有解决问题,这说明不是人手多少的问题,而是PMC部门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不对。
因此,我们给出的方法是:
1、给PMC部门的主管、生产计划员(PC)、物控员(MC)重新导入正确的生产运营管理理念:小批量生产+齐套生产
2、建立分层次的计划体系:订单交期+主计划+车间生产计划
3、实行小批量运营:从计划部门开始,直到全部车间。从信息处理、到生产制造,全部实现小批量运营模式
4、严格监督各个车间,按照PMC提供方的《车间周生产计划》中规定的生产顺序安排。
5、实现生产点检、汇报计划。出现异常PMC及时调整计划
6、采购部门按照PMC《主计划》编制《物料需求计划》,采购部门按照《物料需求计划》的时间节点要求,安排物料到料时间和外协到料时间。

采取以上六条措施后1-2个月后,管理效果逐步呈现出来:
1.   车间半成品明显减少
2.   各个车间生产比较均衡了,忙闲不均的现象,大幅度改善
3.   总装车间也不会出现“月初无活可干,月尾忙不过来”的现象
4.   订单交期明显缩短
5.   入库产值大幅度提升

经过6个月的改善,该公司的订单交期从原来的80天,降到35天;交期缩短幅度达到56%;
仓库半成品、原材料周转次数:0.25次/月,上升到0.46次,提升幅度达到:84%
PMC部门的专职PMC人数,从13人,下降到6人。人员缩减54%,年度工资成本节省7人*60000元/人.年=400,000元/年。
公司人均入库产值,提升了20%。

这个项目快结束时,我也走访了几位核心干部。
  1. 其中抛封车间(最核心的车间)主管跟我讲,改善前,他压力非常大。有整个公司生产不均衡,他们车间一会没有事情做,出现“窝工”;当上游冲压的零部件大批量流到抛封车间时,他们又忙不过来,下游的车间又在等他们的零部件外发加工或总装,所以,他作为车间主管,感到压力非常大。员工也是经常被迫长时间、超负荷加班,又导致员工也不稳定、离职的多。在顾问帮助之下,PMC计划体系经过改善后,每个车间生产速度,基本均衡了,加工零件的齐套性,也高了很多。制造周期缩短了,产值高了,员工收入高,反而大家都还没有过去那么累了。

(下图为抛封车间主管的手绘图,表达改善前后的感受)
2.   该公司生产总监对我讲“汤老师,我在锁具行业工作了28年,做生产管理也20年了,你跟我们培训讲的“单件流、小批量、DBR排产模式”等理念和方法,对我触动很大,真是‘’一语点醒梦中人啊‘’,现在取得这个成绩,贯彻、运用,你教给我们这些科学理念,起到了关键作用。”

所以,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,一个企业生产效率的高低,主要不取决于生产人员个人的努力,而是与生产计划模式有关。计划的质量决定了企业产能效率高低、决定了交期的长短。个人努力当然也重要,但不是主要原因。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,人员增加13人了,还是解决不了问题。采用科学的生产运营,人员少了,反而产能高了,交期短了。——所以,要缩短交期、提升产能,关键还是要诊断出关键问题点,在科学思维的指导下,对症下药,短时间内,就能取得明显的成绩。
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,交期长、交期不准,订单交付不及时,是非常普遍的现象。如果能采取科学的方法,缩短交期50%,是比较容易做到的。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,你们如果能够把交期做到同行的一半,这就是非常强的竞争力,凭借快速交货这一点,多获得30%的市场订单,我想是很容易做到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