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产运营的12个常见问题的原因及解决的方法

2024-02-22 08:50 汤岳宁
80

1. 公司生产运营管理混乱,订单交付不准时,库存高,效率低

原因分析:PMC的龙头地位和指挥中心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。PMC只是一个业务订单的“二传手”和“订单跟单员”,没有发挥出“产销协调”和“计划和物控”的核心职能,导致订单交期无法预测,物料不受控,生产顺序不受控,整个订单交付过程,全靠业务、采购、生产部门各个岗位“点对点”协调,整体效率非常低,导致整个生产运营管理混乱

解决的办法:建立和健全PMC部门,树立PMC的龙头地位,发挥产销协调和生产运营指挥中心的作用。


2. 跨部门岗位的同事之间,工作协同性差,矛盾较大

     工厂运营过程中,业务和生产之间,工程和生产之间,生产和采购之间,生产内部各个车间之间,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沟通协调。如果协同机制不完善,出现问题就多,互相埋怨和责备就多,同事之间矛盾就大

问题的原因:生产运营的流程不完善,不精细,有断点,衔接不上,导致部分岗位之间出现工作无法协同。是流程和标准不完善导致的。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模式,也是各自为政,没有进行统一的设计,互相之间也是不协同的,整体而言是低效的

解决的方法:除了完善生产运营主流程之外,各个岗位之间工作配合时的子流程和工作标准,甚至岗位的工作内容,都需要统一完善,确保岗位之间的工作能够协同、顺畅、高效。


3. PMC部门不健全,工作效率低,能力弱

原因分析:PMC部门岗位设置不科学,主计划岗位和专业计划员没有做区分,多人同时担任主计划员,导致生产计划管理混乱;计划员和物控员,没有进行区分,甚至没有设置物控员岗位,由采购部采购员兼任物控岗位;计划员和物控员等,凭个人经验工作,工作方法落后,缺乏有效的计划管理工具和模型,工作效率低,计划的水平和质量差,不稳定;计划员和物控员,缺乏培训,不具备科学的生产运营管理的理念,没有时间、精力和能力进行自我提升。

解决办法:建立完整和健全的PMC部门,清晰划分主计划岗位、专业计划员岗位和物控员岗位,明确岗位工作明细内容,开发适合本企业的计划管理工具和模型,完善跨部门的工作流程等。


4. 交期长

订单处理时间长,制造周期长,导致交期长。调查表明,无论是订单处理和制造过程,多数时候,净加工的时间只有实际耗时的5%至10%。90%以上的时间是被各种停滞浪费掉了。

问题的原因:一是批量处理,批量转运导致的等待;二是不齐套导致的等待

解决的办法:订单任务进行单件流处理、转运,或者小批量转运;齐套生产和齐套转运,这样可以大幅度缩短交期


5. 交期不准

问题的原因:没有精确测算交期的工具,也不知道如何精确测算交期。是按照一个大概的估算来测算订单交期,或者按照合同约定的固定交期来回复客户的。没有逐个订单进行交期的准确评估。因此,结果就是“要么过早完成,在仓库等待”,“要么订单交付延期”

解决的办法:充分理解“DBR排产的原理”、“均衡生产原理”;设计《订单交期测算模型》;应用《订单交期测算模型》,输出《订单交期测算表》,给出准确的可靠的交期


6. 产销协调不良,业务对生产抱怨大

      订单交期回复不准确,订单交期不准时,紧急订单多,插单多。业务部门和生产部门互相不信任,争吵多,互相埋怨

      业务部门内部缺乏整合,都是单个业务员直接找PMC计划员,甚至直接对接车间主任,业务员各自跟进自己客户的订单的进度。

      生产部门不完全根据PMC部门的计划安排生产,PMC缺乏权威性。整个生产运营缺乏一个指挥中心。是业务员各自对接车间主任,频繁紧急插单、调整生产顺序,业务员耗费了大量时间在订单执行过程中做沟通,车间主任也频繁应付业务员的咨询,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。

问题的根源:业务部门和生产部门,都没有指定岗位,进行“一对一对接”;订单的交期没有经过实际的测算,回复的交期也是不准确的,交期也是无法兑现的,导致业务部和生产部门,互相不信任。最后,只能靠业务员和车间主任的个人之间的沟通,才能掌握实际的进度

解决的办法:生产部门必须有“龙头”,就是PMC。PMC要发挥指挥中心的作用,生产部门和物料供应部门,要服从PMC部门的统一指挥;业务部只能直接对接PMC部门,不能直接对接车间主任。形成“业务部-业务部跟单员-PMC主计划员-专业计划员-车间主任”的沟通模式,实现“有序跨部门对接”。PMC主计划员,要使用<订单交期测算平台>,输出准确的《订单交期测算总表》,生产车间,严格按照《(周)冷冻主计划》的顺序生产,保障按时交付,减少中间插单。建立业务和生产之间的互相信任


7. 采购物料到料不准时

问题的主要原因:PMC部门不管物控,实际由采购部门兼任物控,导致物控能力弱,缺乏系统流程点检物料是否足数;紧急采购,导致物料到料不及时;发现物料欠料的时间太晚,导致紧急采购;ERP数据不准确,总装领料时才发现欠料;常规物料,没有进行安全库存量设置,导致常出现紧急采购;采购跟单能力弱,没有及时跟催供应商,导致到料不准时;

解决的办法:PMC部门要设置专职物控员岗位,对全部物料进行系统管控;为常规建立<物料动态安全库存模型>,减少紧急物料采购的情况;做好仓库管理,确保“帐卡物一致率”;在数据准确和有明确安全库存的基础上,运行MRP,利用ERP输出高质量的《物料需求计划》,作为采购的依据;规范采购员的采购跟单行为,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跟单,并做好跟单记录;采购物料到料时间异常,要提前预警,通知给PMC的物控员,由主计划员提前调整生产计划安排


8. 总装物料不齐套,总装计划无法按时执行

     总装车间经常抱怨,领不到料,导致原计划无法执行,降低了生产效率,影响了订单准时交付

主要原因:订单执行跟踪过程不严谨,物料对料机制不健全,没有提前核对确认,欠料无法提前发现;仓库管理混乱,帐卡物不一致,数据不准确,产生误导;

解决的办法:改善仓库管理,确保帐卡物一致;建立严谨的订单执行跟踪和物料对料流程,完善订单执行过程跟踪,尽早发现异常问题,及时采取补救措施;建立实物备料机制,通过实物备料,提早发现欠料


9. 仓库库存高、周转慢

       库存居高不下,同时欠料现象也很严重,库存高和欠料现象并存。

问题的原因:过去积累的呆滞料没有及时清理,占用了大量的库存;供应商批量送货、过早送货,导致库存高;物料不齐套,导致总装计划无法执行,导致已经到料和完工的半成品等待时间长;车间批量生产,导致半成品过早生产和过量生产,导致半成品库存高;物控计划不精细,导致过量采购;供应商管控不力,供应商过早和过量送货,导致库存高;

解决的方法:及时处置仓库呆滞料;做好生产计划执行控制,防止随意并单、调单,按照规定的顺序生产;坚持齐套生产和备料,确保总装计划可执行;按照JIT原则,小批量生产和转运,减少中间半成品;通过动态安全库存模型的计算,设定安全库存,合理制定物料需求计划;


10. 车间之间和工序之间,半成品转序不及时,制成品堆积,且制造周期延长

问题的原因:转序模式落后,批量转运;半成品可视化程度低,是否完工?下工序为何?等状态不清楚,转序员接到正式书面指令前,无法判断;各车间和工序均按照车间计划,开足马力生产,不是后工序拉动式生产,前工序不受后工序的需求控制,会过早和过量生产;

解决的方法:实现后拉式生产模式和转运模式;实行水蜘蛛转运模式;做好生产现场半成品的可视化,便于识别加工件的状态和下工序位置


11. 生产不均衡,“月头闲,月尾忙”

      有些工厂的生产车间“月初闲,月尾忙不过来”,这是生产不均衡的体现

问题的原因:生产订单不均衡;订单审核和工程资料准备时间过长,导致月初时一段时间无生产计划;批量下达生产计划,超过了车间最大生产产能,造成每个车间和工序,在某个特定时间段,都忙不过来,成为工厂瓶颈;前段花费时间过多,留给生产的时间不够,出现月初闲,月尾赶工,忙不过来的情况

解决的方法:从销售下单开始,到工程部门,再到生产计划部门,再到采购、外协部门,以及各个生产车间和工序,都按照均衡生产的要求,小批量下单、小批量转运,才能避免“月初闲,月尾忙”的现象


12. 仓库数据不准,物料找不到

     仓库“帐、卡、物”不一致,实物摆放随意,“见缝插针”放置,找物料花费很多时间,采购回来的物料有时甚至找不到;

问题的原因:仓库管理混乱,要么没有系统的仓库管理流程和标准,要么就是有标准不执行。比如:没有进行仓库区域划分,“分区、分架、分层、分列”规划没有做好;库位标识不清晰;物品摆放不按照规定的库位摆放;或者库存不足时,没有及时进行库位调整,“见缝插针”随意摆放,导致找物料困难;出入库单据录入ERP系统不及时,或者没有清晰标准物品摆放的位置,导致找料困难;没有设置物料卡,或者物料卡随时更新数据,导致盘点困难,干脆长时间不盘点,导致仓库数据不准;

解决的方法:完善仓库管理流程和标准,做好仓库区域划分,按照仓库出入库流程和标准进行出入库管理,按库位标准规定摆放物料;设置物料卡,物品异动,立即更新物料卡;仓管员做好日常的库位抽盘点;仓库会同财务部做好月末的全盘点;盘点后及时更新ERP仓库数据,确保“帐卡物一致”;